忆苦思甜,过去饥荒年代,父母那辈的人是靠吃什么挺过来的
摘要:忆苦思甜,过去饥荒年代,父母那辈的人是靠吃什么挺过来的
我国历史上饱受自然灾害,距离最近的一次要数建国初期的自然灾害,其受灾面积最广,受灾人数最多,从农业、水利部门统计,以及民政、统计部门汇总数据看,旱灾是导致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史料记载1958年,全国大面积旱灾,其中冀、晋、陕、甘、青与西南川、滇、黔及华南粤、桂等省区最为严重。河北省中部、东部连续200多天无雨雪,入夏后华东、东北800多万顷农田受旱。东三省200多条小河、1多座水库干枯,为近30年未有的大旱。东南地区的广东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江苏、安徽遭受台风袭击 11 次,其中 12 级以上占 9 次,灾害波及24个省区2000万公顷农田。 大饥荒的年代虽然过去几十年了,但却无法从父辈人记忆中抹去。那时的农民,吃的食物本来就匮乏,再赶上灾害年代,可想而知是如何度过了,人老易怀旧,往事历历目,下面就来看看过去自然灾害中,父母那辈的人是靠吃什么挺过来的,并不具有代表性,但由此也可以想见当年生活的艰难困苦,忆苦思甜。 1、混合面 混合面是一种劣质的面粉,用高粱、黄豆、红薯等十几种叶或竿混合着麸子而成,做出来的食物发黑,过去都是用来喂牲口的,在饥荒年代人们迫不得已以此为食物,这种食物难以下咽,造成排便困难,拉出来的大便都能顶破肠道。 2、榆树面 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几乎都有榆树,在自然灾害的年代,人们在没有吃的时候,开始吃榆树皮,榆皮面的出现,是人们一种无奈选择,受灾最严重的时候,能有榆树皮吃都算好的了,榆树皮磨成粉,可以做成面条或烙饼,放些野菜做馅,也可以包饺子。 3、棉籽饼 棉籽饼就是用棉籽榨完油后剩下的残渣做成的饼,主要用作饲料,灾荒年代也是人们主要吃的食物来源之一。这种棉饼十分坚硬,要想将其分成若干小块,需刀砍斧剁或锤砸才行。食用之前,将一小块棉籽饼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,待其变软,然后用刀将其切碎。其味道有一种生棉花的味,并且无多少营养。但在当时却是难得的佳品,能吃上棉籽饼干饭的人家不多。棉子饼吃后不易消化,吃多了肚子会长时间发胀,有人因此还被撑死过。 4、观音土 观音土也称高岭土,又名膨土岩,因其富含多种矿物,是制作陶器的上等原材料。在自然灾害的年代,灾民迫不得已靠吃观音土活命,这种土可充饥,但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,吃了以后腹胀,难以大便,少量吃不致命,尽管不会饿肚子,但由于没有营养,人还是要死。饥荒年代因吃观音土腹胀如鼓,无法排便,活活憋死之人不计其数。 5、麦麸 麦麸,就是麦皮,小麦加工面粉后的下脚料,相比上面的几种食物,麦麸算上优质的食物了,当时磨面用的是石磨,麦麸的剩余量较大,并且很粗,麦麸的吃法是做饼或熬粥。因为当时并非家家都有麦麸可吃,到后来,能吃上麦麸饼,也算是一种奢侈了。 6、米糠 糠是稻子的外壳,人称其为糠。现如今粗壳当然是没人吃的,不但人不吃,连猪都不吃。但在饥荒年代,无粮食可吃,人们只有吃粗糠。吃糠咽菜一词,常被人们用来形容日子的穷苦,可笑的是,随着科技的发展,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和资料表明,米糠中富含各种营养素和生理活性物质,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有食用米糠问世,价格不菲。 7、野菜 野菜是饥荒年代的重要食品,人们或是为了让家中那点粮食多吃一点时间,或是为了使麦麸、稻糠等容易下咽,只有多挖野菜,配搭着吃。春天的蓟菜、蒲公英、荠菜、槐花、榆钱,夏天的大叶菜、马生菜(马齿苋),河滩上的沙蓬,秋天的扎扎菜,车前草,田野里随处可以看到提着篮子,拿着小铁铲的妇女和孩子。由于人们对野菜的需求量太大,只要是无毒可食的野菜,都在人们的采挖之列。因为灾民众多,最后连野菜都被挖光了,人们就开始挖一些没有吃过的野菜,经常有因此中毒事情发生。 结束语 那时的人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,外出要饭也要不上。一到寒冬腊月天,上身穿的是救济来的空壳棉襖,腰上缠的是白芋秧子,下身穿的是盖不到脚脖子的旧夹裤,光脚穿的破毛窝里只有多塞几把碎麦瓤,瞎着腰、弓着腿、淌着清水鼻涕,蹲在墙根晒太阳,还时不时从裤腰里逮出个胖虱子,真是穷得“丁铛响”。 那个年代留给曾经经过的人们太多的痛苦记忆。民以食为天,吃是第一民生,新中国成立70年来,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,从贫困到富足,从当初5亿多人吃不饱,到现在近14亿人吃得好,中国只用了半个世纪,真正做到了粮安天下。 你还记得小时吃过哪些难以下咽的食物吗?